English

现状:普通市民森林生态环境知识太少 希望:加大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力度
1999-03-18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由于环境状况恶化与重大灾害的频繁发生,中国城市公众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关心程度整体有较明显上升,加大国家林业建设投入与增强林业执法力度的呼声很高,但公众的森林生态知识与意识仍有待加强。这是零点调查公司2月完成的《中国市民森林生态意识专项调查报告》中披露的。这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5市1050户市民的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是由国家林业局新闻宣传办公室委托的。

生存危机感促升森林生态环境关注度

与80年代相比,73.1%的受访市民表示自己已在90年代对于森林保护、植树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事务的关注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6.5%的报告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于城市绿地建设的关注程度最高(83.2%);其后依次是对于禁止砍伐森林的措施(69.4%),有关乱砍滥伐森林情况报道(66.8%)以及我国森林资源情况(63.5%)。

城市公众对森林生态信息关心度上升与环境状况的恶化及重大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77.8%的公众认为重大灾害及生态环境中的反常现象是自己关心度上升的主因;54%是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超过9成受访者认为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是导致1998年发生特大洪灾的重要条件。同时在评选改革开放以来森林保护、国土绿化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十大事件中,包括’98洪灾、大兴安岭火灾、黄河断流等重大灾害事件占据了排行榜上的最大比重。

半数市民不知植树节在何时

近年来,森林保护与国土绿化方面的宣传工作有所加强,在若干有关森林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测试题的回答中,59.6%的人正确地答出了我国的某个自然保护区,80.5%的人答出了至少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在讨论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对环境和我们生活的具体作用方面,调查对象们举出了诸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减少水土流失”等内容。

但是有些相关知识的缺乏也相当不能忽视:只有49.9%的受访市民准确地答出了我国的植树节是在3月12日;51.1%的人能答出我国森林保护与林业建设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国家林业局或原国家林业部;而准确地答出“三北”防护林所指的“三北”含义和我国森林占国土总面积比例的市民分别只有30.5%和21.7%。

总体而言,文化程度较高的市民群体回答相关知识的正确率也较高,而且该类群体对于森林生态环境及其养护方面的信息的关注度也较高。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植树节日期正确了解率最高的是在校学生(70.6%)、离退休人员(64.1%)和党政机关干部(63.6%);最低的是体力型企业职工(42.6%)、下岗无业人员(46.8%)和个体私营业主及其经营管理人员(48.2%)。自己参加过营造纪念林活动者和参加过单位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者的正确回答率分别高达68%和57.4%,侧面显示相关参与型活动有助于加强公众认知度。

内地的市民几乎在所有的相关知识的拥有方面都比沿海市民多,例如:有75.3%的内地市民能正确地答出1个自然保护区,而沿海市民只有50.8%,“三北”防护林中“三北”含义解释正确率内地市民是35.2%,而沿海市民为28.9%。

公众渴望──优良平衡的生态环境

虽然,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能拥有一套产权属于自己的公寓,开着私人轿车上下班,把彩电换成29寸的,住宅装上空调不再受酷暑煎熬。但市民真正的理想生活标志却是“清新空气”、“清澈水流”与“青草绿树”。市民在确认“理想的生活环境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时,电视的中选率只有5.8%,汽车只有2.2%,高楼大厦1.4%,远远低于“干净的空气”(30%)、“绿地花草”(19.7%)、“清澈的河流”(9.9%)和“树林”(8.7%)的中选比例。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倾向也在市民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选择中体现出来。62.4%的人强调“长久持续的经济发展是最优先的考虑,但这种发展应确保不会破坏环境和影响子孙后代”(平衡发展论);29.8%的人主张“即使影响经济发展,也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最优先的考虑,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乃至危及人类生存”(环境优先论);只有7.7%的人主张“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其他任何事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都必须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90年代以来我国在森林保护和国土绿化方面的总体工作,持肯定评价者明显低于否定评价者,总体水平稍高于“一般”的水平。在具体工作评价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对公众的宣传”与“政府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均高于“一般”水平,而“资金投入水平”与“政策执行力度”则低于“一般”水平。

公众认为目前“虽然有保护环境和森林的政策,但未能有力地执行”(56%);中选率居于第二位的观点认为“现在政策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忽视或轻视了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22%);而认为现有政策能平衡地处理好两者关系或优先重视生态与森林保护者仅为16.8%。市民在个人理想生活中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倾注及认为现实政策背离或无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种反差是公众对当前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养护政策持较为突出的批评态度的主要心理原因。

全民参与+强化执法能力=乐观前景

受访公众中45.5%的人对于未来5—10年中我国森林保护和国土绿化工作的发展前景感到“比较乐观”,5.9%的人感到“非常乐观”,总体水平表现为谨慎乐观。但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森林保护关系方面持“平衡发展论者”与持“环境优先论”者对未来前景分别只有68.6%和64.9%的人持乐观预期,而“经济发展优先论”者中的乐观预期者则占到75.1%。

公众对于森林生态环境的培养与保护方面执法不力和资金投入不足的批评,转而表现为公众建议我国在森林生态环境培养保护方面,最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加强林业行政部门的执法能力及执法强度,加大相关投入,同时应注意强化全社会的森林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全民参与度。

本次调查中,只有12.2%的市民坦承自己从未参与过任何有关森林保护、绿化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的活动与行动。其他人参加过的最典型的活动是“单位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27.5%)、“在自家庭院中内种花种草、绿化环境”(24.3%),“为有关活动捐过款”(13.5%),而紧随其后的是为减少木材浪费而参与的“不寄或少寄贺卡”(9%)和“不用一次性木筷”(6.2%)。但是,总体而言都市市民参与意识的强度及活动广度方面还嫌不足,而广大中小城市及农民的相关意识可能差距更大。

公众呼吁加强林业执法力量,加大惩罚力度,增加投入,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在资金来源方面,34.1%的公众支持“由国家财政统一投入”,31.3%的人同意“建立专项森林基金”,另有18.2%的人赞成“谁受益谁出钱,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由受益省市给予森林保护与建设省市经济补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及其培养保护方面的十大事件

序号事件类型中选率%

11998年长江流域与东北地区特大洪灾25.6

2东北大兴安岭森林火灾17.4

3设立植树节,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实施6.5

5黄河断流4.1

6四川箭竹开花,开展拯救大熊猫活动4.0

7“东北防护林”建设3.9

8建立自然保护区2.6

9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2.5

101998年国家禁伐天然林,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2.3

个人理想生活的必备标志

自然类

与林木动植物有关因素林木植物以外因素

31.1%46.8%

树林(8.7%) 高山(1.2%)

绿地花草(19.7%)干净的空气(30%)

野生动植物(2.5%)清澈的河流(9.9%)

海洋(2.3%)

湖泊(1.4%)

人工类

林木植物以外因素与林木动植物有关因素

14.5%7.6%

高楼大厦(1.4%)庄稼(1.4%)

汽车(2.2%)家养宠物(0.3%)

高速公路(2.1%)公园(5.9%)

现代化工厂(0.5%)

人群(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